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强国有我 砥砺前行——我国持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 2024-11-13 09:45
【字体大小: 】    

    新时代新征程,专业技术人才肩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他们胸怀强国之志,锤炼强国之技,勇建强国之功,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职称制度改革、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创新创业等工作举措,也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职称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19年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009年,江丰电子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姚力军获得正高级职称,2021年被表彰为“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这是光荣也是责任,感谢时代让我们尽情奋斗、追逐梦想,我将带领团队持续创新,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姚力军说。

    2016年以来,我国开展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江丰电子成为受益企业之一,有中级职称89人、高级职称29人。“职称制度改革激发了半导体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活力,助力江丰选拔更优秀、更具实力的专技人员。”姚力军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把职称制度改革纳入中央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总体布局。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部署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系统谋划、扎实推进,不断健全职称制度、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拓展评审范围、优化管理服务,出台27个职称系列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等11个综合性配套政策。”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以本地区党委、政府名义出台了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绝大多数省份如期完成各系列改革任务,各地共制定出台600多项改革配套文件。目前,职称改革任务总体上已经完成,初步形成了新时代职称制度框架体系。

    改革前,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职称系列未设置正高级职称。2017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在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关问题的通知》,将所有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助力增加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

    “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人社部门设立新的评审专业,将区块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技术经纪等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及时满足强国建设人才评价需求。”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职称制度改革着重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等问题,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新的评价标准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打破学历、资历、论文、奖项等条件限制。

    一名顶尖人才,往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各地建立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聚集优秀人才。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问出身、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实行特殊人才特殊评价,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让人才吸引人才,形成集聚效应。

    此外,拓宽职称评审范围,激励创新创业。职称评审实现了向非公领域的延伸和高技能人才评职称的突破。2020年,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扫清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障碍。人社部还两次印发改革意见,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重点打破学历、身份等条件限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两支人才队伍的融合发展。

    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励才重智

    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实施30多年来,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基本覆盖科技、工农业生产、国防等各个经济社会领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本地区、本领域、本单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弘扬重才爱才惜才风尚。根据统计,在国家表彰的13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于敏、孙家栋、袁隆平等9位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41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程开甲、南仁东、樊锦诗等21位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落实党的人才方针政策,把各方面顶尖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

    “政府特殊津贴绝不是几个钱的问题,更意味着党和国家对我们专业技术水平和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是全社会对知识和人才尊重信任的体现,也是很大的鞭策和激励,这份荣誉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普遍认为。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积极搭建平台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改善提高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宣传表彰他们的优秀事迹,积极引导他们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我国还不断优化调整人选选拔范围和结构,选拔对象从最初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到现在覆盖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两支队伍,研究领域从最初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主到现在覆盖全部一级学科,人选来源从最初主要集中在中央单位到现在覆盖地方、企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体制内外所有单位,对促进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人才队伍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各地区和各单位高度重视发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担任合作导师、组建团队、领衔项目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

    目前,多个省份建立省级政府特殊津贴制度,许多地级市还建立市级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很多单位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为领军人才组建科研团队,带动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优秀人才参加团队、取得成果入选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后发挥模范带动作用的良性循环,真正起到了选拔一批人带动几代人的作用。

    持续激发博士后创新创业潜能

    2021年,在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参赛项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业赛赛道拿下金奖;

    2023年,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华慧芯聚焦“卡脖子”前沿技术,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像“盖章”一样制造芯片,其参赛项目斩获银奖。

    “连续两届大赛获奖,让更多人看到华慧芯的自主研发能力,也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借助大赛平台,华慧芯将继续推动光电子芯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提速。”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曲迪充满信心地说。

    两年一届的全国性大赛,是我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的“星光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士后工作在培养机制、创新创业、经费投入以及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完善,制度活力、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博士后制度成功吸引并培养众多青年才俊投身科技创新,全力破解技术难题。

    近日,在刚刚落幕的2024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后赵晓勇依托新型防留置针血栓泵项目获得金奖。

    “博士后大赛不仅是展示科研成果的‘练兵场’,更是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加速器’。”赵晓勇由衷感慨。

    借助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提供的优质平台,“金奖博士后”赵晓勇不仅拿到5万元奖金,其团队还与河北一家公司达成投资意向,获得200万元融资,与青岛一家科技公司签署300万元订单合同。

    近年来,山东坚持把博士后青年人才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深化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服务保障等改革创新,博士后事业发展迎来加速度。

    目前,山东省共设立各类博士后科研平台超过1100家,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8家、科研工作站455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39家,实现全省16个设区市全覆盖、重点产业全覆盖和行业门类全覆盖。全省累计招收博士后1.9万余人,在站博士后数量突破7800人。

    江苏“卓越博士后计划”紧扣国家和省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研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每年遴选资助900名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江苏省从事博士后研究。

    云南省“彩云博士后计划”加强高端科技人才引育,对符合重点产业需求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招收、培养、留用全链条资助,对重点产业研究项目给予资金资助。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下一步,人社部门还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提升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博士后创新创业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深耕业务、潜心研究,多出高质量成果,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游翀)

附件文档:
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