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听民声 解民忧 办实事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发布时间: 2021-12-30 18:20
【字体大小: 】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人社厅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开展“三问”活动,切实增强办实事的针对性。为妥善解决群众提出的申领社会保障卡等待时间长、办事多头跑、网上办等便民服务需求大、人社政策“看不到、听不到”等问题,突出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确定了办实事计划,全力推进落实,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在涉及人社领域急难愁盼事项上好查询、办得了。

优化服务水平,打造为民服务“三个一”

一是全面推行线上“一网办”。针对人社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全区人社系统190个服务事项中,实现网办事项152个,网办率达到80%。今年以来,网上申报办件月均11.6万件,是去年月均办理量的1.5倍。扎实推进便民服务“掌上办”,“内蒙古人社”手机APP上线运行,提供养老待遇资格认证、个人参保证明打印、失业保险金申领等群众关心关注服务10类73项,用户数达到264.9万多人,日活跃用户7.6万人,日登录16.7万次。

二是着力推行线下“一窗办”。聚焦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全区人社系统不断优化内部结构,重构办事流程,大力推进“一窗通办”。全区人社系统综合柜员制线下“一窗办”综合平台率先在乌海市上线运行,办事群众一窗申请,经办人通过平台一网通办,实现群众办事满意度和服务效率“双提升”。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在全区人社系统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的通知》,将在全区范围推广。

三是实现社保卡申领“一周到”。全面排查社保卡制发流程,查找其中堵点,优化社保卡管理系统,简化申请程序,实现从申办之日起“一周到”。对过去耗时较长的人工生成制卡批次环节,改为系统自动生成批次,实现批量制卡两天自动生成批次,一天批量制卡,两至三天邮寄到网点,社保卡批量制发卡已实现“一周到手”,截至目前,全区已制发二代社会保障卡2165.77万张,覆盖全区常住人口数的90.05%,极大的提升了社会保障卡服务质量,优化了服务效能。

拉近服务距离,实现便民服务“两个零”

一是落实社保缴费“零跑腿”。为切实解决参保群众和单位在人社和税务部门两头跑、排长队这一诟病,自治区人社厅会同自治区税务部门共同建设了社会保险费“零跑腿”信息平台,实行“人社部门核定、税务部门征缴,信息网上流转”的办理模式。群众只需通过 “内蒙古人社”APP、“内蒙古税务”APP、 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市民中心等渠道,自助选择缴费档次完成缴费即可。自今年5月初上线至今,通过线上渠道缴费368.13亿元,线上缴费占比91.1%,切实解决了参保企业和群众“两头跑、排长队”现象,实现了参保缴费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开展人社政策宣传“零距离”。聚焦群众和企业关心的人社政策,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了人社政策宣传“零距离”行动。按照服务对象分类梳理人社政策,明确了110个事项办理流程图,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组合作开展“人社政策直通车”直播活动并作现场解答听众提问,厅网站发布动态新闻707条、微信公众号发布224条、抖音发布98期、微博发布749条、政策解读33条。根据网民在留言关注的6大类14个问题开展“厅系统处长在线访谈活动”。厅领导带队赴定点帮扶嘎查开展送政策进基层活动, 落实“双报到”活动要求,45个在职党支部和292名在职党员实现社区报到全覆盖,轮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政策进社区活动,切实提高人社政策知晓度。

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利民服务“双保障”

一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标准”。  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相对偏低的问题,为充分发挥社保“安全网”“稳定器”作用,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的意见。7月29日,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21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意见》,每月每人提高7元,截至10月底,全区全部发放到位,全区260万人享受到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待遇,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二是建立到龄退休人员养老金预发机制“保生活”。针对新退休人员提出因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公布滞后造成待遇核定不及时、领取养老金延迟的问题,建立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费预核预缴和养老保险待遇预发工作机制,目前, 2021年度的养老金预发工作已完成,全区共对2021年已办理退休审批的12290名退休人员预发了17594.97万元养老金,预结算639名死亡人员的丧葬费、抚恤金共计1508.25万元,切实保障了群众生活。


附件文档: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听民声 解民忧 办实事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发布时间:2021-12-30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朗读

听民声 解民忧 办实事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人社厅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开展“三问”活动,切实增强办实事的针对性。为妥善解决群众提出的申领社会保障卡等待时间长、办事多头跑、网上办等便民服务需求大、人社政策“看不到、听不到”等问题,突出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确定了办实事计划,全力推进落实,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在涉及人社领域急难愁盼事项上好查询、办得了。
  优化服务水平,打造为民服务“三个一”
  一是全面推行线上“一网办”。针对人社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全区人社系统190个服务事项中,实现网办事项152个,网办率达到80%。今年以来,网上申报办件月均11.6万件,是去年月均办理量的1.5倍。扎实推进便民服务“掌上办”,“内蒙古人社”手机APP上线运行,提供养老待遇资格认证、个人参保证明打印、失业保险金申领等群众关心关注服务10类73项,用户数达到264.9万多人,日活跃用户7.6万人,日登录16.7万次。
  二是着力推行线下“一窗办”。聚焦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全区人社系统不断优化内部结构,重构办事流程,大力推进“一窗通办”。全区人社系统综合柜员制线下“一窗办”综合平台率先在乌海市上线运行,办事群众一窗申请,经办人通过平台一网通办,实现群众办事满意度和服务效率“双提升”。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在全区人社系统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的通知》,将在全区范围推广。
  三是实现社保卡申领“一周到”。全面排查社保卡制发流程,查找其中堵点,优化社保卡管理系统,简化申请程序,实现从申办之日起“一周到”。对过去耗时较长的人工生成制卡批次环节,改为系统自动生成批次,实现批量制卡两天自动生成批次,一天批量制卡,两至三天邮寄到网点,社保卡批量制发卡已实现“一周到手”,截至目前,全区已制发二代社会保障卡2165.77万张,覆盖全区常住人口数的90.05%,极大的提升了社会保障卡服务质量,优化了服务效能。
  拉近服务距离,实现便民服务“两个零”
  一是落实社保缴费“零跑腿”。为切实解决参保群众和单位在人社和税务部门两头跑、排长队这一诟病,自治区人社厅会同自治区税务部门共同建设了社会保险费“零跑腿”信息平台,实行“人社部门核定、税务部门征缴,信息网上流转”的办理模式。群众只需通过 “内蒙古人社”APP、“内蒙古税务”APP、 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市民中心等渠道,自助选择缴费档次完成缴费即可。自今年5月初上线至今,通过线上渠道缴费368.13亿元,线上缴费占比91.1%,切实解决了参保企业和群众“两头跑、排长队”现象,实现了参保缴费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开展人社政策宣传“零距离”。聚焦群众和企业关心的人社政策,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了人社政策宣传“零距离”行动。按照服务对象分类梳理人社政策,明确了110个事项办理流程图,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组合作开展“人社政策直通车”直播活动并作现场解答听众提问,厅网站发布动态新闻707条、微信公众号发布224条、抖音发布98期、微博发布749条、政策解读33条。根据网民在留言关注的6大类14个问题开展“厅系统处长在线访谈活动”。厅领导带队赴定点帮扶嘎查开展送政策进基层活动, 落实“双报到”活动要求,45个在职党支部和292名在职党员实现社区报到全覆盖,轮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政策进社区活动,切实提高人社政策知晓度。
  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利民服务“双保障”
  一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标准”。  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相对偏低的问题,为充分发挥社保“安全网”“稳定器”作用,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的意见。7月29日,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21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意见》,每月每人提高7元,截至10月底,全区全部发放到位,全区260万人享受到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待遇,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二是建立到龄退休人员养老金预发机制“保生活”。针对新退休人员提出因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公布滞后造成待遇核定不及时、领取养老金延迟的问题,建立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费预核预缴和养老保险待遇预发工作机制,目前, 2021年度的养老金预发工作已完成,全区共对2021年已办理退休审批的12290名退休人员预发了17594.97万元养老金,预结算639名死亡人员的丧葬费、抚恤金共计1508.25万元,切实保障了群众生活。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人社厅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开展“三问”活动,切实增强办实事的针对性。为妥善解决群众提出的申领社会保障卡等待时间长、办事多头跑、网上办等便民服务需求大、人社政策“看不到、听不到”等问题,突出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确定了办实事计划,全力推进落实,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在涉及人社领域急难愁盼事项上好查询、办得了。

优化服务水平,打造为民服务“三个一”

一是全面推行线上“一网办”。针对人社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全区人社系统190个服务事项中,实现网办事项152个,网办率达到80%。今年以来,网上申报办件月均11.6万件,是去年月均办理量的1.5倍。扎实推进便民服务“掌上办”,“内蒙古人社”手机APP上线运行,提供养老待遇资格认证、个人参保证明打印、失业保险金申领等群众关心关注服务10类73项,用户数达到264.9万多人,日活跃用户7.6万人,日登录16.7万次。

二是着力推行线下“一窗办”。聚焦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全区人社系统不断优化内部结构,重构办事流程,大力推进“一窗通办”。全区人社系统综合柜员制线下“一窗办”综合平台率先在乌海市上线运行,办事群众一窗申请,经办人通过平台一网通办,实现群众办事满意度和服务效率“双提升”。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在全区人社系统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的通知》,将在全区范围推广。

三是实现社保卡申领“一周到”。全面排查社保卡制发流程,查找其中堵点,优化社保卡管理系统,简化申请程序,实现从申办之日起“一周到”。对过去耗时较长的人工生成制卡批次环节,改为系统自动生成批次,实现批量制卡两天自动生成批次,一天批量制卡,两至三天邮寄到网点,社保卡批量制发卡已实现“一周到手”,截至目前,全区已制发二代社会保障卡2165.77万张,覆盖全区常住人口数的90.05%,极大的提升了社会保障卡服务质量,优化了服务效能。

拉近服务距离,实现便民服务“两个零”

一是落实社保缴费“零跑腿”。为切实解决参保群众和单位在人社和税务部门两头跑、排长队这一诟病,自治区人社厅会同自治区税务部门共同建设了社会保险费“零跑腿”信息平台,实行“人社部门核定、税务部门征缴,信息网上流转”的办理模式。群众只需通过 “内蒙古人社”APP、“内蒙古税务”APP、 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市民中心等渠道,自助选择缴费档次完成缴费即可。自今年5月初上线至今,通过线上渠道缴费368.13亿元,线上缴费占比91.1%,切实解决了参保企业和群众“两头跑、排长队”现象,实现了参保缴费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开展人社政策宣传“零距离”。聚焦群众和企业关心的人社政策,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了人社政策宣传“零距离”行动。按照服务对象分类梳理人社政策,明确了110个事项办理流程图,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组合作开展“人社政策直通车”直播活动并作现场解答听众提问,厅网站发布动态新闻707条、微信公众号发布224条、抖音发布98期、微博发布749条、政策解读33条。根据网民在留言关注的6大类14个问题开展“厅系统处长在线访谈活动”。厅领导带队赴定点帮扶嘎查开展送政策进基层活动, 落实“双报到”活动要求,45个在职党支部和292名在职党员实现社区报到全覆盖,轮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政策进社区活动,切实提高人社政策知晓度。

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利民服务“双保障”

一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标准”。  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相对偏低的问题,为充分发挥社保“安全网”“稳定器”作用,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的意见。7月29日,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21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意见》,每月每人提高7元,截至10月底,全区全部发放到位,全区260万人享受到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待遇,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二是建立到龄退休人员养老金预发机制“保生活”。针对新退休人员提出因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公布滞后造成待遇核定不及时、领取养老金延迟的问题,建立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费预核预缴和养老保险待遇预发工作机制,目前, 2021年度的养老金预发工作已完成,全区共对2021年已办理退休审批的12290名退休人员预发了17594.97万元养老金,预结算639名死亡人员的丧葬费、抚恤金共计1508.25万元,切实保障了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