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资源富集地区更要优先发展人才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从制度、环境、发展、民生、文化五个维度全方位落实友好理念,聚力打造全方位人才友好生态。
聚力“筑基·筑径”,以礼遇优待诚邀人才
以更高站位重视人才。人才的高度决定着城市的高度。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人才科创工作专班,全面推进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担任“首席科技官”“首席人才官”,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良好格局。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重点问题“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办”,有效提升人才工作效能。将“述才”作为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考核机制,提高在实绩考核中占比,切实增强各地各部门“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责任意识。
以更强政策吸引人才。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政策的竞争。始终与人才需求合拍共鸣,制定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配套制定40余项政策措施,构建起力度大、惠及广、方式活、比较优势突出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政策互补协同,迭代推出科技新政“2.0版”,出台“支持产业集群发展12条”“优化营商环境5.0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能“出彩”营造最佳政策环境。
以更优资源赋能人才。持续稳定的财政金融投入是助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才专项资金投入保持年均75%以上的高增长,全市教育、科技、人才投入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45%、189%和100%,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增长。扎实兑现资金支持,3年来累计发放各类人才奖补和科创资金超10亿元。设立“5个100”新质生产力基金,开发“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产品,全程赋能人才创新创业。
聚力“搭台·搭梯”,植发展沃土成就人才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孕育人才的新高地。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和场景。做优做强创新平台,携手高校院所共建北大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等11个创新平台;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平台,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国家级人才科创载体平台35家、自治区级以上人才科创载体平台300余家。拓展人才引育“前沿阵地”,在北京、上海、深圳、雄安等地设立人才科创飞地,实现研发孵化在外地、转化应用在鄂尔多斯。
坚持产才融合,形成吸纳人才的强磁场。实现产才共荣共进,是暖城发展友好的最大底气。将产业多元化转型作为城市发展的最优解,加快构建与人才紧密互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人才既能“扎根”又能“结穗”。聚焦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要,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和高水平人才名录。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启动实施6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聚焦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算力网络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沙漠土壤化”生态综合治理、液化天然气提取高纯氦气、煤炭清洁转化与可再生能源低碳融合等23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相继落地实施。
坚持多点发力,充盈汇聚人才的蓄水池。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最行之有效的举措。坚持以项目合作为先导,邀请27批72人次院士赴鄂尔多斯考察接洽,采取“双聘”方式引进4名院士,带动10个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落地实施创新研发项目,柔性招引院士18名、高层次创新人才200余人。实施“十万青年聚暖城”计划,赴50余所国内“双一流”高校举办“暖城之邀”引才活动。实施创新研发人才“政企双招、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骨干人才“双向挂派”、硕博研究生“预引进”等人才引育新举措。面向全球举办两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乘着大巴看中国”等城市宣介活动,对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设立实践基地,人才交流热度持续提升。近三年,新引进硕博研究生和重点高校本科生超过3000人。
聚力“品牌·品质”,塑暖心环境涵养人才
优化暖才营商新环境。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汇集人才的“金招牌”。对标世行标准和全国最高标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5.0版,连续4年位居内蒙古营商环境评价第一位,获评2023年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基础教育水平位居内蒙古第一方阵,市府所在地康巴什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五,构建形成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的现代化职教体系。连续三届蝉联国家卫生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殊荣,为各类人才安身安业提供优渥生态。
构建暖才服务新体系。只有在服务人才上“优待一分”,才能在吸引人才上“快人一步”。建成投用区域标准最高、单体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人才科创中心,全面推进旗区、园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一心两园八基地”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用情用力解决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推动建立“暖才周转编”“暖才补贴金”和“暖才学位池”。设立“暖城贡献奖”,建成数字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和产业人才云图,建设“人才会客厅”“人才公园”和人才科创走廊等城市人才地标,让人才实打实感受到暖城爱才温度。
营造暖才文化新氛围。城市优良的文化软环境往往更能润物无声、直抵人心。成功举办首届“暖城人才周”系列活动,组织开展高校校长圆桌会、北大校友鄂尔多斯行等五大类22项活动,35名院士、150名国家级高端人才、5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与其中,充分展现了多元互动、开放共融的暖城文化特色。面向不同人才群体,举办“匠心筑梦·技兴暖城”高技能人才进企业进校园、“大国工匠来讲评”全市技能人才大赛、“暖城英才话暖城”主题征文比赛等人才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暖城周末音乐汇”“夜游康巴什”等60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以城市软环境作为涵养人才的硬实力,促使更多人才汇聚暖城、扎根暖城。
鄂尔多斯:聚力打造全方位人才友好生态, 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资源富集地区更要优先发展人才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从制度、环境、发展、民生、文化五个维度全方位落实友好理念,聚力打造全方位人才友好生态。 聚力“筑基·筑径”,以礼遇优待诚邀人才 以更高站位重视人才。人才的高度决定着城市的高度。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人才科创工作专班,全面推进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担任“首席科技官”“首席人才官”,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良好格局。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重点问题“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办”,有效提升人才工作效能。将“述才”作为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考核机制,提高在实绩考核中占比,切实增强各地各部门“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责任意识。 以更强政策吸引人才。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政策的竞争。始终与人才需求合拍共鸣,制定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配套制定40余项政策措施,构建起力度大、惠及广、方式活、比较优势突出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政策互补协同,迭代推出科技新政“2.0版”,出台“支持产业集群发展12条”“优化营商环境5.0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能“出彩”营造最佳政策环境。 以更优资源赋能人才。持续稳定的财政金融投入是助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才专项资金投入保持年均75%以上的高增长,全市教育、科技、人才投入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45%、189%和100%,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增长。扎实兑现资金支持,3年来累计发放各类人才奖补和科创资金超10亿元。设立“5个100”新质生产力基金,开发“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产品,全程赋能人才创新创业。 聚力“搭台·搭梯”,植发展沃土成就人才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孕育人才的新高地。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和场景。做优做强创新平台,携手高校院所共建北大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等11个创新平台;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平台,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国家级人才科创载体平台35家、自治区级以上人才科创载体平台300余家。拓展人才引育“前沿阵地”,在北京、上海、深圳、雄安等地设立人才科创飞地,实现研发孵化在外地、转化应用在鄂尔多斯。 坚持产才融合,形成吸纳人才的强磁场。实现产才共荣共进,是暖城发展友好的最大底气。将产业多元化转型作为城市发展的最优解,加快构建与人才紧密互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人才既能“扎根”又能“结穗”。聚焦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要,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和高水平人才名录。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启动实施6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聚焦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算力网络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沙漠土壤化”生态综合治理、液化天然气提取高纯氦气、煤炭清洁转化与可再生能源低碳融合等23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相继落地实施。 坚持多点发力,充盈汇聚人才的蓄水池。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最行之有效的举措。坚持以项目合作为先导,邀请27批72人次院士赴鄂尔多斯考察接洽,采取“双聘”方式引进4名院士,带动10个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落地实施创新研发项目,柔性招引院士18名、高层次创新人才200余人。实施“十万青年聚暖城”计划,赴50余所国内“双一流”高校举办“暖城之邀”引才活动。实施创新研发人才“政企双招、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骨干人才“双向挂派”、硕博研究生“预引进”等人才引育新举措。面向全球举办两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乘着大巴看中国”等城市宣介活动,对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设立实践基地,人才交流热度持续提升。近三年,新引进硕博研究生和重点高校本科生超过3000人。 聚力“品牌·品质”,塑暖心环境涵养人才 优化暖才营商新环境。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汇集人才的“金招牌”。对标世行标准和全国最高标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5.0版,连续4年位居内蒙古营商环境评价第一位,获评2023年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基础教育水平位居内蒙古第一方阵,市府所在地康巴什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五,构建形成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的现代化职教体系。连续三届蝉联国家卫生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殊荣,为各类人才安身安业提供优渥生态。 构建暖才服务新体系。只有在服务人才上“优待一分”,才能在吸引人才上“快人一步”。建成投用区域标准最高、单体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人才科创中心,全面推进旗区、园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一心两园八基地”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用情用力解决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推动建立“暖才周转编”“暖才补贴金”和“暖才学位池”。设立“暖城贡献奖”,建成数字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和产业人才云图,建设“人才会客厅”“人才公园”和人才科创走廊等城市人才地标,让人才实打实感受到暖城爱才温度。 营造暖才文化新氛围。城市优良的文化软环境往往更能润物无声、直抵人心。成功举办首届“暖城人才周”系列活动,组织开展高校校长圆桌会、北大校友鄂尔多斯行等五大类22项活动,35名院士、150名国家级高端人才、5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与其中,充分展现了多元互动、开放共融的暖城文化特色。面向不同人才群体,举办“匠心筑梦·技兴暖城”高技能人才进企业进校园、“大国工匠来讲评”全市技能人才大赛、“暖城英才话暖城”主题征文比赛等人才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暖城周末音乐汇”“夜游康巴什”等60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以城市软环境作为涵养人才的硬实力,促使更多人才汇聚暖城、扎根暖城。
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资源富集地区更要优先发展人才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从制度、环境、发展、民生、文化五个维度全方位落实友好理念,聚力打造全方位人才友好生态。
聚力“筑基·筑径”,以礼遇优待诚邀人才
以更高站位重视人才。人才的高度决定着城市的高度。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人才科创工作专班,全面推进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担任“首席科技官”“首席人才官”,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良好格局。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重点问题“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办”,有效提升人才工作效能。将“述才”作为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考核机制,提高在实绩考核中占比,切实增强各地各部门“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责任意识。
以更强政策吸引人才。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政策的竞争。始终与人才需求合拍共鸣,制定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配套制定40余项政策措施,构建起力度大、惠及广、方式活、比较优势突出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政策互补协同,迭代推出科技新政“2.0版”,出台“支持产业集群发展12条”“优化营商环境5.0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能“出彩”营造最佳政策环境。
以更优资源赋能人才。持续稳定的财政金融投入是助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才专项资金投入保持年均75%以上的高增长,全市教育、科技、人才投入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45%、189%和100%,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连续4年保持20%以上增长。扎实兑现资金支持,3年来累计发放各类人才奖补和科创资金超10亿元。设立“5个100”新质生产力基金,开发“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产品,全程赋能人才创新创业。
聚力“搭台·搭梯”,植发展沃土成就人才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孕育人才的新高地。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和场景。做优做强创新平台,携手高校院所共建北大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等11个创新平台;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平台,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国家级人才科创载体平台35家、自治区级以上人才科创载体平台300余家。拓展人才引育“前沿阵地”,在北京、上海、深圳、雄安等地设立人才科创飞地,实现研发孵化在外地、转化应用在鄂尔多斯。
坚持产才融合,形成吸纳人才的强磁场。实现产才共荣共进,是暖城发展友好的最大底气。将产业多元化转型作为城市发展的最优解,加快构建与人才紧密互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人才既能“扎根”又能“结穗”。聚焦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围绕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要,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和高水平人才名录。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启动实施6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两手抓”,聚焦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算力网络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沙漠土壤化”生态综合治理、液化天然气提取高纯氦气、煤炭清洁转化与可再生能源低碳融合等23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相继落地实施。
坚持多点发力,充盈汇聚人才的蓄水池。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最行之有效的举措。坚持以项目合作为先导,邀请27批72人次院士赴鄂尔多斯考察接洽,采取“双聘”方式引进4名院士,带动10个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落地实施创新研发项目,柔性招引院士18名、高层次创新人才200余人。实施“十万青年聚暖城”计划,赴50余所国内“双一流”高校举办“暖城之邀”引才活动。实施创新研发人才“政企双招、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骨干人才“双向挂派”、硕博研究生“预引进”等人才引育新举措。面向全球举办两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乘着大巴看中国”等城市宣介活动,对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设立实践基地,人才交流热度持续提升。近三年,新引进硕博研究生和重点高校本科生超过3000人。
聚力“品牌·品质”,塑暖心环境涵养人才
优化暖才营商新环境。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汇集人才的“金招牌”。对标世行标准和全国最高标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5.0版,连续4年位居内蒙古营商环境评价第一位,获评2023年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基础教育水平位居内蒙古第一方阵,市府所在地康巴什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五,构建形成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的现代化职教体系。连续三届蝉联国家卫生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殊荣,为各类人才安身安业提供优渥生态。
构建暖才服务新体系。只有在服务人才上“优待一分”,才能在吸引人才上“快人一步”。建成投用区域标准最高、单体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人才科创中心,全面推进旗区、园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一心两园八基地”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用情用力解决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推动建立“暖才周转编”“暖才补贴金”和“暖才学位池”。设立“暖城贡献奖”,建成数字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和产业人才云图,建设“人才会客厅”“人才公园”和人才科创走廊等城市人才地标,让人才实打实感受到暖城爱才温度。
营造暖才文化新氛围。城市优良的文化软环境往往更能润物无声、直抵人心。成功举办首届“暖城人才周”系列活动,组织开展高校校长圆桌会、北大校友鄂尔多斯行等五大类22项活动,35名院士、150名国家级高端人才、5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与其中,充分展现了多元互动、开放共融的暖城文化特色。面向不同人才群体,举办“匠心筑梦·技兴暖城”高技能人才进企业进校园、“大国工匠来讲评”全市技能人才大赛、“暖城英才话暖城”主题征文比赛等人才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暖城周末音乐汇”“夜游康巴什”等60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以城市软环境作为涵养人才的硬实力,促使更多人才汇聚暖城、扎根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