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公益小岗位 发挥大作用, “我年龄越来越大了,工作不好找,多亏了有公益性岗位,给我们家庭带来一份保障。”乌兰哈达苏木乌兰哈达嘎查的白海全50多岁了,作为大龄失业人员,公益性岗位的安置,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近年来,扎鲁特旗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进一步落实落细就业政策、有效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把“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通过选好、管好、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助力困难群众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让“小岗位”发挥“大作用”,为就业困难群体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突出一个“选”字,“按需设岗”帮扶有力。扎鲁特旗通过精准掌握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和技能特长等信息,本着“因需设岗、以岗定员、人岗匹配”的原则,重点关注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大龄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确保岗位与人员的精准匹配,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截至目前,全旗共有城镇公益性岗位207个,其中退役军人专项公益岗168人、残疾人公益岗5人、新开发城镇公益岗34人,新开发基层公益性岗位458个。 依靠一个“管”字,“按规督岗”监管有位。扎鲁特旗按照“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原则,由各用人单位负责公益性岗位的日常考核和管理,及时调整职责发挥不理想的在岗人员,防止空岗、替岗、超岗、私自调岗等情况发生。人社部门和相关单位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公益性岗位专项检查,确保岗位真实、人员真实、工资发放正常。 实现一个“优”字,“按技育岗”提质有为。为提升公益性岗位人员服务质量,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扎鲁特旗十分注重对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结合公益性岗位实际情况,采取用人单位自行组织培训、人社部门牵头开展培训等方式,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实际操作演练、典型案例分享等形式,对上岗人员进行政治理论知识、思想道德品质、就业社保政策、技能操作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技能。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公益性岗位队伍建设,提升了队伍的业务水平。 通过大力开发管理公益性岗位,扎鲁特旗鼓励了更多的就业困难群体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稳定收入,保证了公益性岗位有岗、有位、有事、有为,让公益“小岗位”,发挥“大作用”,为就业援助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2025年,扎鲁特旗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将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牧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兴安盟为群众送上“新年就业礼”, 岗位供需对接火热、年货市集热闹非凡。近日,“2025新春好市·就业创业喜乐会”——兴安盟新春人才招聘会暨创业成果展示会举办,为群众送上第一份“新年就业礼”。 此次活动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为主题。招聘会现场,46家用人单位向求职者提供岗位932个,涵盖食品加工、家政服务、行政、医药等多种类型。 活动现场,除了紧张忙碌的求职氛围,还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在创业项目展示区,各式各样的年货商品琳琅满目,制作精美的非遗手工艺产品、软糯香甜的兴安盟大米、营养丰富的六户干豆腐……一个个经过精心培树的优秀创业项目现场展示,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围观。活动当天,参展项目共销售516件产品,直接带动经济收入近4万元,共吸引近700名求职者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68人次。 “此次活动是兴安盟人社部门深入开展就业促进行动的一项重要民生举措,也是2025年兴安盟举办的首场大型就业创业融合活动。”兴安盟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媛媛说,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群众在迎新春的欢乐氛围中畅享就业创业资源和成果。
包头市昆都仑区:推动行业机构守法诚信服务, 近日,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等级评定结果正式公布,包头市昆都仑区两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获评自治区A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24年以来,昆都仑区人社局以优质服务助力机构发展、强化监督规范市场秩序、遵循择优原则开展诚信等级评定等措施为抓手,积极引导辖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守法经营、诚信服务。 昆都仑区人社局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就业社保、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等方面的“一揽子”政策咨询及相关业务指导服务。同时,深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为企业找订单”服务,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了解机构经营情况、收集订单需求、解决发展难题。 为规范市场秩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昆都仑区人社局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从2024年9月开始,针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实施更加灵活及时的动态监管机制,并定期对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是否存在生产安全隐患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依法依规下达告知整改书。 2024年,昆都仑区积极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开展全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等级评定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等级的申报和评定工作。在评定过程中,严格按照公开公正、严格把关、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查阅企业材料、现场考察等方式,选取出符合要求的企业,并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指导和审核。在申报和评定过程中,昆都仑区人社局也注重诚信经营重要性的宣传,引导行业企业建立守法诚信意识。此次获评的两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内蒙古尚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和包头市广信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就是按照择优原则筛选出的企业。 内蒙古尚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诚信档案制度,档案内容涵盖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合同、员工诚信记录等多个方面,并通过定期审核与更新,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了包括合同审查、签订、履行、归档等各个环节的合同管理相关制度,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和人员,确保业务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坚守经营承诺,确保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供应商款项等。 包头市广信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前曾多次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公司配备专业管理团队和法律顾问,针对客户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岗前安全培训、岗前教育培训及安全知识宣传讲座;构建全面的劳务派遣业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档案留存工作,在所有合同中均对关键事项予以详细阐释,清晰划分各方责任与权利,并在员工入职时逐项讲解;在业务开展及结算的各环节保证相关会计资料完整、可随时溯源,有力保障业务合规。
2025年乌海市将积极推进就业促进行动 千方百计保民生稳就业, 2025年,乌海市将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孙绍骋书记讲话精神,加快推动就业促进行动落地见效,全力促进乌海市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部门联动形成就业工作合力一是产业带动就业。在重大项目审批、招商引资中将带动就业情况作为重要考量,优先招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协调市区两级招商、工信等相关部门提前预测新上项目用工需求,将各类企业名单及用工需求实时推送至同级人社部门,协力做好用工服务保障工作。二是创业带动就业。持续推进创业园(孵化基地)建设,扶持重点群体入驻创业,提供场地租赁费减免政策,给予一定标准场地补贴,免费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投融资服务、事务代理、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等系列创业服务活动,营造良好创业创新氛围。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提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比例和一次性创业补贴标准,扶持更多创业主体成功创业。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实施高校毕业生留乌工程,积极推进人社、教育部门信息衔接,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工作台账,全面落实“1131”精准帮扶措施(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服务)。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作用,完善落实对各类人才的待遇、礼遇政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落实住房、生活费补贴,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紧缺科技人才。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服务水平,确保高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二是困难人群就业方面。加强人社、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共享,对大龄失业人员、低保家庭成员、残疾人等难以实现市场就业的困难人群,通过失业保险金、补贴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强化兜底帮扶。引导退役军人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收集筛选就业岗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促进退役军人更好就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开发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三是“家门口”就业服务方面。贯通乌海市公共就业服务网、零工驿站、乌海直聘等求职招聘平台,打造集求职发布、岗位推荐、就业培训等就业信息资源于一体的“乌海市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职位与人才精准匹配、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帮扶。就业关口前移,推动职业指导、职业启蒙进中学、进院校,组织高中学生赴工业园区各企业实地观摩,指导其树立职业规划理念。根据民政、教育等部门提供信息,充分挖掘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岗位需求,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增加就业供给。积极为乌海学院和北海康养职业教育学院牵线搭桥,促进双方交流合作,探索乌海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展养老陪护、母婴护理、烹饪、保洁等技能培训,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从业人员规模,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促进供需高效对接一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面向乌海市及周边区域,打造集“培训—鉴定—就业”为一体的自治区西部最大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提前对接供需,围绕BDO智慧产业、冶金装备制造、硅材料等主导产业,开展订单式、定制化、定向式、学徒制等培训,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让学生毕业即就业。二是打造技能培训品牌。鼓励培训机构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面向未就业群体开展项目制培训,对培训达到一定规模、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奖补。积极培育、打造自治区级技能培训品牌,举办乌海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做好大赛成果运用转化。三是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计划,深化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岗位需求和就业意愿精准匹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构建“2+4+2”专业群建设体系,打造发电运行技术、智能控制技术2个自治区一流专业群,建设绿色智能化工、大数据与会计、学前教育、医学技术4个内蒙古西部一流专业群,培育智能煤矿开采技术、建筑工程技术2个学院专业群,推动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匹配,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为乌海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助力企业稳岗扩就业一是实施助企行动。组建助企专班,建立“一家企业一个服务管家”机制,帮助企业降成本、找订单、跑融资、保用工,开展企业用工大排查、常住人口就业情况摸排,动态建立“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分层分类”的政策清单、“规范统一”的服务清单,鼓励引导园区企业多在本地“招兵买马”。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政校企”及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等招聘活动,加大“就”在乌海云招聘直播带岗品牌建设力度,做好招聘成果回访跟踪。二是开展“政策找人、政策找企”。利用信息化手段,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参保人数和裁员情况,实现参保企业全程“免申报、零材料、零跑腿”,资金直抵企业账户。全面落实企业降费纾困、援企稳岗、一次性扩岗、企业吸纳重点群体补贴等资金,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三是加大政策宣传。联合乌海融媒上线“就”在乌海就业创业指导栏目,邀请优质企业、培训机构、创业实体、职业指导专家走进直播间,提供涵盖政策指导、岗位推荐、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等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制作就业政策宣传视频,在全市人群密集的50个智慧公交大屏全天候滚动播放,提升就业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推进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为劳动者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配齐配强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矛盾化解力量。持续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欠薪欠保、违法裁员、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不断优化就业环境。
包头市持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 搭建成长平台 激活育才引擎, 近日,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薛智栋将印有“助企育才促发展,技能评定谱新篇”的红色锦旗和感谢信送到包头市人社局,感谢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精准“把脉”,助力企业发展。 技能人才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企业开展职业技能自主评价对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至关重要。包头市人社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两个稀土基地”和“3+5+N”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企业自主评价模式,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放权松绑”构建自主评价新机制 2019年,包头市在全区率先启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聚焦稀土、新能源、重大装备等领域产业链,将评价组织、考务管理权限下放给用人单位,并在备案评估、工作方案、技术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实现“职工考什么,企业说了算”。全市统筹规划扩面遴选技能等级备案机构78家,其中企业自主评价机构29家,可评价职业(工种)近400个,已有48964名企业职工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增高技能人才15479人,技师、高级技师6099人,为建设新包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联动监管”提高机构评价质量效益 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专项整治,包头市在全区首家建立健全《包头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指导手册(试行)》《包头市促进就业相关政策经办流程——技能评价基层工作手册(试行)的通知》等政策,构建市区两级联动、全流程、多角度、“一体式”监管服务体系,细化规范技能评价流程,推广“两审+两督+公示”的评价监管模式,即报名机构初审、市级复审+市区两级质量督导评价全流程+评价考试结果公示,以此提升技能评价质量,为打造“包头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奠定基础。 “全面服务”构建自主评价新模式 包头市人社局在服务企业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聚焦传统重工业,在全区首家推动“新八级工”制度模式,包钢集团、一机集团等5家单位首批完成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目前,全市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总量64人,占全区总量的94%,位居全区第一;备案特级、首席技师等级企业总量14家,也位居全区第一,实现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建设居全区第一,为企业高技能人才拓宽了职业发展通道。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全区首家推行“自主式+委托式+互助式”行业评价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开展评价,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技能认定服务。目前,全市已有10家硅类企业开展自主技能认定1836人次,取证1506人次,助力打造“绿色硅都”。聚焦重点产业,通过技能竞赛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在全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包头市金牌榜奖牌榜位列全区双第一,参赛的185名选手刷新获奖纪录,其中企业选手37人获前三名。目前,包头市通过竞赛共有79人获“全国技术能手”,347人获“全区技术能手”荣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高技能人才保障。
兴安盟:提高技能含金量 打造高质量劳务品牌, 内蒙古兴安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劳务品牌,通过提高劳务品牌的技能含量、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能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等举措,积极打造就业“金名片”,致富“金钥匙”。2024年,“兴安家政”劳务品牌荣获第一批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荣誉称号。 聚焦市场需求,锚定发展方向。将提高劳务品牌的技能含量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产业集聚度、促进就业增收的有力抓手,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加强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建立动态的劳务供需数据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动态分析市场趋势,提前布局新兴产业领域的劳务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农牧民工开展手工制作、民族服饰制作、地方特色食品制作和特色农、林产品种植,畜禽养殖等专项能力培训和电商培训,让城乡居民培训后居家可以增收,培塑了“兴安手工”品牌,打造了“银发经济”。 聚焦就业需求,完善培养标准。坚持优化服务和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同向发力,着力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城乡劳务人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高质量的制定《劳务人员培训标准和规范》,将培训质量监督机制贯穿劳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全过程。按照“培训育品牌、品牌拓市场、引市场促就业”的思路,把提升从业者服务技能作为关键环节,稳步开发新的技能培训项目,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实用性培训,提升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劳务品牌含金量,以过硬的技能特征,促进劳务品牌提升壮大。目前,共培育有自治区级劳务品牌4个,盟级劳务品牌20个,县级品牌40个,从业规模达5.91万人次,创造劳动经济价值2.91亿元。 聚焦产业发展,强化供需对接。围绕劳务品牌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着力打造集职业培训、劳务输出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为一体的产业集群,通过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推动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联动、三业融合”。依托盟、旗、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动对接劳务品牌企业,通过有计划地将劳动力输送到劳务协作地区和特定行业,集中展现出兴安盟劳动力的特色和优势,稳步拓展有组织输出就业渠道。开展“兴安劳务协作”品牌培育行动,持续强化跨区域就业合作力度,深入推进京蒙劳务协作工作开展,与锡林浩特、乌兰察布、通辽市、赤峰市、石家庄、张家口市建立区域劳务协作联盟,同吉林、广州、沈阳、大连等省市开展劳务协作,资源共享,提高劳务品牌吸纳带动就业能力,促进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兴安盟共开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69场,提供就业岗位7034个,采取“点对点输出”方式向北京、大湾区等重点用工地区劳务输出4100余人次,全盟农牧民跨省转移就业29675人。 聚焦宣传引导,凝心聚力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有针对性选树劳务品牌行业先进人物事迹,挖掘劳务品牌务工人员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培树、对比效应,典型引路,帮助广大务工人员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提升技能的内生动力,培树出一批脱贫攻坚带头人,营造“技能就业、勤劳致富”的浓厚氛围。不断持续擦亮“兴安家政”“荷晶白糖制作工”到“蒙雀羽毛工艺品制作工”“草原绣娘”劳务品牌。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转、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等措施,成功打造了一批享誉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的劳务输出品牌,其中兴安家政入选第一批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兴安草原绣娘荣获“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兴安盟劳务品牌培育资源库共收录劳务品牌31个,年均直接吸纳和间接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2.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亿元,劳务品牌已成为群众就业金名片。
草原钢城铸匠心 鹿城技工育英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技工院校发展成果丰硕,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社局深入贯彻落实技工教育政策,多措并举推动技工教育发展,积极构建技工院校办学新格局,目前全市共有2所技师学院、3所高级技工学校、5所技工院校,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引领、以高级技工学校为支撑、以技工学校为基础的梯次发展办学体系。近五年来,全市技工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3927人,85%以上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企业技术岗位上发光发热。应势而动 开启产教深度融合新征程“到扬州实习,我的内心满是新奇与紧张。实习期间,我的师傅张俊亮时刻关注着我的实习情况。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他都会给我打气。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我不断熟悉产品制作流程,当看到自己亲手操作完成产品生产,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精神上的满足。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实习经历,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机电专业人才。”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22级机电专业学生袁帅说。2024年秋季学期,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与扬州可瑞尔科技有限公司推进校企合作项目,一批优秀实习生在企业开启了他们的职业探索之旅。袁帅在扬州可瑞尔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后,表示收获满满。袁帅的实习经历,得益于包头市各技工院校以产教融合为重点,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以实习实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包头市各技工院校以培养企业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抓手,通过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共育、产教融合,帮助更多学子到企业实习就业,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包头市各技工院校已与60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年均开展产教合作200多次,累计培养技能人才7000多人次;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冠名班”86个,为企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6500余人。走进内蒙古机电技师学院,各培训室与实训教室内放置的机器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机器平日里只有在大企业的生产车间才能看到,在这里却成为学生随时操作的“教具”。“学院采取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学生的日常教学与实训都在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下展开,在课堂上就能直接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和管理理念,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通过这样的培训实操,学生进入企业后可以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甚至可以免去岗前培训。”内蒙古机电技师学院院长杜小平介绍。包头市各技工院校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全市2所技工院校的4个专业入选国家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及建设专业名单,累计培养工学一体化教师199人。包头市各技工院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472人,学员全部注册为非全日制学籍,实现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的良性发展模式。聚势而强 铸就技能人才培养大平台“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技工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社会认可度、政策待遇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技工院校。”这是《包头市2024年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手册》中的有关表述。2024年毕业季,包头市人社局发布《包头市2024年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手册》,对技工教育现行优惠政策、技工院校招生简章、技能大师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吸引大批学生报考。据统计,2024年包头市技工院校完成招生17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70%,同比增加95%。包头市人社局构建技工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将技工院校纳入全市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在技工院校毕业证上明确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照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落实职称评审、参军入伍、事业单位招聘等相关政策;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开展本土国际化高技能认证项目、开展技工教育教学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全市70%的技工院校被评为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有效拓宽了技校学子技能评价渠道。包头市聚力技工院校建设,累计拨付项目建设资金4080万元,依托技工院校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个,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6个,国家级、自治区级竞赛集训基地4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1个,全国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1个,不断夯实技能人才培育载体。全市技工院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以上,覆盖重点产业行业和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技能推广网络基本形成。包头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刘文东介绍:“我们的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在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设施、焊材,都是对标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去做的,学生可以很好地适应企业环境。”作为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刘文东于2013-2023年连续10年获得自治区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他指导的多名学生毕业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赤峰市:聚力公共就业服务 绘就幸福生活底色, 技能培训让劳动者就业无忧,线上线下招聘为求职者24小时供岗,家门口零工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稳就业就是保民生,才能让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2024年以来,赤峰市人社局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劳务品牌,不断创新招聘活动和招聘形式,加大建设更为便利的家门口零工市场,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各类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赤峰市人社部门组织的敖汉小米农技工培训,我不但成了产业技术工人,还拿到了农业师职称,干劲别提有多足了!”赤峰市敖汉旗职业农民刘凤玲高兴地说,“技能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更让刘凤玲等农技工欣喜的是,作为内蒙古劳务品牌的“敖汉小米农技工”前不久登上2024年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现场展示了小米农技工在助力产业发展、传承文化、保障民生等方面的成效,树立了“赤诚劳务”品牌良好形象。目前,敖汉小米产业从业人员15万人,带动农户2万余户,培训小米农技工5000余人。“敖汉小米农技工”品牌也先后获得内蒙古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选拔赛一等奖、“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劳务品牌专项赛创翼之星奖。这也是赤峰市打造劳务品牌的生动剪影。近年来,赤峰市深入实施“劳务品牌培树”行动,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培育和壮大“赤诚劳务”特色品牌,成为转移就业和助推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共培育打造市级劳务品牌18个,其中全国劳务品牌2个、自治区劳务品牌7个,年均带动就业15.6万人次。“‘赤诚劳务’特色品牌涵盖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特色手工、非遗传承等多个行业,有力推动了劳务输出从松散型向有序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彦涵说,“我们持续把发展劳务品牌聚焦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现代服务业及就业容量大的领域,通过政策支持、企业带动、产业支撑等方式,加快培育、提升质量、壮大规模。”“找工作随时有招聘会,提供的岗位很丰富,我通过招聘会找到满意工作,有了展现自己的舞台。”2024年大学毕业的柳永说,“招聘会是一场场及时雨,让我们干事的梦想成真,更为家乡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2024年以来,赤峰市以内蒙古东部人才市场为主体,不断强化求职招聘服务,创新采取“线下招聘+同步直播+入企探岗”的方式开展直播带岗活动。市县区同频联动,按照春风行动、职引未来、秋冬招聘会等主题,同步开展招聘活动。与通辽、包头等盟市联动,互设招聘专区招揽人才。在大型商圈举办11场招聘会,为商家集财气聚人气。创新开展24小时“不打烊”线上招聘和直播带岗等模式,直播点击量超数十万人次。从线下“面对面”到云端“屏对屏”,赤峰市人社部门积极推进全方位、全周期、零距离就业服务,把岗位送进千家万户。2023年至今,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250余场,参与企业1万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9.5万个,满足求职者多元化需求。“登记信息后,很快就找到了保洁员的工作,零工市场真的灵。”在赤峰零工市场小程序找到工作的陈利坦言,“以前找工作到处跑,现在去零工市场就能搞定,还提供很多暖心服务。”近年来,赤峰市人社局积极建设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和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和供需桥梁,建立“及时快招”服务模式,为零工人员提供精准的信息渠道,形成了“赤峰零工市场小程序”加“零活用工微信群”的零工服务模式,让劳动者与工作岗位以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匹配和对接。截至目前,赤峰市建成零工市场18处,实现循环就业9.4万人次,实现劳动收入7713万元。“零工市场全天候收集就业岗位信息,实时发布零散用工服务信息,并整合各部门就业服务资源,结合求职者就业意向通过‘一人一策’的方式持续跟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赤峰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副科长李渐佳说。吕彦涵表示,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赤峰市人社局将持续打造“赤诚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不断完善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用心书写有品质有温度的就业创业“民生答卷”。
通辽市奈曼旗人社局强化“3+N”服务保障 助企为民促发展, 2024年奈曼旗人社局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解决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工难”“用工难”等问题,采用“3+N”(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多种招聘方式)模式主动服务,多措并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全年为重点企业招工1.2万人次,全旗企业用工及就业情况量稳质优。 “春风行动”下乡送岗到户。为满足春节后农牧民和重点企业务工用工双需求,奈曼旗精心筹划,组织开展送岗下乡招聘会15场,吸引招聘企业43家,提供就业岗位3600余个,采用企业宣讲、视频展示等形式介绍岗位、用工环境、薪资待遇,发放手册、政策宣传资料6000余份,达成就业意向605人,实现企业就近用工和本地居民就近就业。 “校园招聘”助企引才用才。为满足企业专业化人才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24年3月,奈曼旗人民政府联合通辽职业学院举办“就在春天 职引未来”“春风送暖”校园专场招聘会。招聘会同时开通直播带岗,为求职学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线上观看直播4854人次,线下进场参加活动9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117人。 “零工小程序”即时灵活就业。为满足养殖屠宰、药材种植等重点企业季节性用工、临时用工需求,奈曼旗零工市场通过13个零工驿站、2个社区工坊广泛推广零工小程序,服务更加便捷,灵活就业更加高效。充分利用主城区就业协理员及网格员队伍开展精细化工作。2024年以来,小程序共收集各类就业供求信息2260余条,零工就业达成4500余人次。 “专业招聘”精准对接高效。2024年,奈曼旗人社部门会同市就业中心组织18家市内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深入沁金集团等重点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一对一制定人才服务计划,积极与北京、杭州等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为企业提供高端人才吸纳方案。全年组织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3场,服务230余人次,有效解决重点企业专业人才需求。 “灵活招聘”发展多样形式。创新开展直播带岗、远程面试、夜市招聘、包车入企体验等新型模式,探索“即时快招”灵活招聘形式,实现“线下周周有活动”“线上随时找工作”。全年开展直播带岗118场次,线上参与7.5万人次;为园区企业组织包车入企体验岗位活动4次,参与群众1200余人次;开展夜市专场招聘会2场,组织52家企业提供岗位2100个,实现新增就业900余人。 2025年奈曼旗人社局将持续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招聘形式,在精心做好“3+N”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争取高质高效满足企业招工用人和群众务工求职双需求,确保全旗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充分就业。
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提升“暖城”爱才温度, 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系统性建设新时代人才友好型城市,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施策,打造人才强力磁场。成立市人才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专班,高起点高标准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和《服务暖城“新市民”0477系列措施》,研究制定《重点企业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发放办法》等40余项配套政策,实施“科技新政30条”“支持产业集群发展12条”“优化营商环境500条”,一揽子务实管用的政策体系释放叠加效应,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能“出彩”营造最佳政策环境。 建强平台,拓宽人才成长通道。高效率推进北大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等11个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沙漠土壤化”生态综合治理等23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先后成立市属人才发展局和人才资源公司,面向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设立“5个100”新质生产力基金,探索出创新研发人才“政企双招、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骨干人才“双向挂派”、硕博研究生“预引进”和重点工作领域岗位特聘等举措。持续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多措并举,优化人才保障体系。推动设立“暖才补贴金”,近三年累计兑现人才奖补资金超过2.7亿元,为1536名引进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式人才公寓。举办“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等高规格人才交流活动和“暖城英才话暖城”等特色人才活动,让人才实打实感受到“暖城”爱才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