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百姓福祉。
今年年初,“就业促进行动”吹响了自治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号角。乌海市上下迅速响应,以岗位扩容提质、培训强基赋能、护航重点群体、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升级等举措为抓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3月19日至22日,乌海市招才引智团分别赴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开展“‘就’在乌海 ‘职’引未来”2025年乌海市招才引智系列招聘推介活动。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在展位前浏览招聘信息,询问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寻找自己心仪的岗位。此次招聘活动累计收到求职简历1362份。乌海市融媒体中心全程同步开展直播带岗活动,累计关注量达4.95万人次。
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张宇说:“推介会太及时了,让我们以‘最短距离’与用人单位联系对接,及时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
本次活动共组织5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现场推介招才引智政策,介绍科技“突围”工程若干政策措施,发布紧缺需求岗位,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播带岗等方式向学子们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据了解,本次活动共提供1226个岗位,涵盖新材料、新能源、化工、机电、机械等领域。
“推介活动推动我市与各高校在人才供给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薛峰说,乌海市将紧紧围绕乌海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精准“引、育、留、用”,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强磁场”。
此次推介活动是乌海市全面落实就业促进行动,践行招才引智促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乌海市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66场,提供岗位1.9万个(次),达成初步意向4746人次。
此外,乌海市还精心做好就业指导服务。近日,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乌海市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乌海市大学生来乌留乌工程暨“筑梦乌海 共创未来”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活动在乌海青少年创意园举办。返乡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创业青年代表等130余人齐聚一堂,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活动中,乌海市优秀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了创业心得,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向大学生介绍了乌海市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政策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相关情况,为青年大学生现场答疑解惑。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了解各行业的工作内容、掌握就业形势非常重要。这次活动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创业经历,对我有很大帮助。”大学生傅禹竞说。
今年年初,乌海市发布2025年民生实事清单。其中,围绕解决就业难问题列出目标任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挖掘释放政策性岗位不少于1000个,帮助脱贫人口务工就业150人、退役士兵自主就业60人、残疾人就业260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开展各类招聘活动不少于24场;推动乌海市职业院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匹配,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
2025年,乌海市将聚焦落实就业促进行动,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优化“家门口”就业服务、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举措,全力以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岗位扩容+精准服务——乌海市聚力打造就业“强磁场”,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百姓福祉。 今年年初,“就业促进行动”吹响了自治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号角。乌海市上下迅速响应,以岗位扩容提质、培训强基赋能、护航重点群体、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升级等举措为抓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3月19日至22日,乌海市招才引智团分别赴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开展“‘就’在乌海 ‘职’引未来”2025年乌海市招才引智系列招聘推介活动。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在展位前浏览招聘信息,询问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寻找自己心仪的岗位。此次招聘活动累计收到求职简历1362份。乌海市融媒体中心全程同步开展直播带岗活动,累计关注量达4.95万人次。 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张宇说:“推介会太及时了,让我们以‘最短距离’与用人单位联系对接,及时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 本次活动共组织5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现场推介招才引智政策,介绍科技“突围”工程若干政策措施,发布紧缺需求岗位,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播带岗等方式向学子们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据了解,本次活动共提供1226个岗位,涵盖新材料、新能源、化工、机电、机械等领域。 “推介活动推动我市与各高校在人才供给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薛峰说,乌海市将紧紧围绕乌海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精准“引、育、留、用”,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强磁场”。 此次推介活动是乌海市全面落实就业促进行动,践行招才引智促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乌海市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66场,提供岗位1.9万个(次),达成初步意向4746人次。 此外,乌海市还精心做好就业指导服务。近日,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乌海市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乌海市大学生来乌留乌工程暨“筑梦乌海 共创未来”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活动在乌海青少年创意园举办。返乡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创业青年代表等130余人齐聚一堂,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活动中,乌海市优秀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了创业心得,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向大学生介绍了乌海市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政策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相关情况,为青年大学生现场答疑解惑。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了解各行业的工作内容、掌握就业形势非常重要。这次活动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创业经历,对我有很大帮助。”大学生傅禹竞说。 今年年初,乌海市发布2025年民生实事清单。其中,围绕解决就业难问题列出目标任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挖掘释放政策性岗位不少于1000个,帮助脱贫人口务工就业150人、退役士兵自主就业60人、残疾人就业260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开展各类招聘活动不少于24场;推动乌海市职业院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匹配,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 2025年,乌海市将聚焦落实就业促进行动,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优化“家门口”就业服务、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举措,全力以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百姓福祉。
今年年初,“就业促进行动”吹响了自治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号角。乌海市上下迅速响应,以岗位扩容提质、培训强基赋能、护航重点群体、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升级等举措为抓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3月19日至22日,乌海市招才引智团分别赴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开展“‘就’在乌海 ‘职’引未来”2025年乌海市招才引智系列招聘推介活动。
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在展位前浏览招聘信息,询问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寻找自己心仪的岗位。此次招聘活动累计收到求职简历1362份。乌海市融媒体中心全程同步开展直播带岗活动,累计关注量达4.95万人次。
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张宇说:“推介会太及时了,让我们以‘最短距离’与用人单位联系对接,及时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
本次活动共组织5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现场推介招才引智政策,介绍科技“突围”工程若干政策措施,发布紧缺需求岗位,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播带岗等方式向学子们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据了解,本次活动共提供1226个岗位,涵盖新材料、新能源、化工、机电、机械等领域。
“推介活动推动我市与各高校在人才供给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乌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薛峰说,乌海市将紧紧围绕乌海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精准“引、育、留、用”,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强磁场”。
此次推介活动是乌海市全面落实就业促进行动,践行招才引智促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乌海市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66场,提供岗位1.9万个(次),达成初步意向4746人次。
此外,乌海市还精心做好就业指导服务。近日,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乌海市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乌海市大学生来乌留乌工程暨“筑梦乌海 共创未来”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活动在乌海青少年创意园举办。返乡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创业青年代表等130余人齐聚一堂,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活动中,乌海市优秀企业家代表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了创业心得,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向大学生介绍了乌海市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政策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相关情况,为青年大学生现场答疑解惑。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了解各行业的工作内容、掌握就业形势非常重要。这次活动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创业经历,对我有很大帮助。”大学生傅禹竞说。
今年年初,乌海市发布2025年民生实事清单。其中,围绕解决就业难问题列出目标任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挖掘释放政策性岗位不少于1000个,帮助脱贫人口务工就业150人、退役士兵自主就业60人、残疾人就业260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开展各类招聘活动不少于24场;推动乌海市职业院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匹配,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
2025年,乌海市将聚焦落实就业促进行动,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优化“家门口”就业服务、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举措,全力以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擦亮民生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