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也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基石。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学习上的成效检验政治上的忠诚,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要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意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前进方向。人社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离群众近、服务群众广,人社部门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深刻理解“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忠心向党、真心为民、尽心履职、恒心干事,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实的举措,推动人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忠心向党。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也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基石。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表面看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的体现,究其根源还是党性锤炼不够、对党不忠诚。绝对忠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清醒则来源于深入系统的学习。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内蒙古工作、人社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政治要件,拿出“挤”的劲头、“钻”的精神,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悟,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以学习上的成效检验政治上的忠诚,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真心为民。“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回顾新时代十年的辉煌历程,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人社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实际工作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劳动权益维护等领域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反映出我们在为民服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要通过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意,作出科学的决策。要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用情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零工市场建设、根治欠薪等民生实事,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拜人民为师,找准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加快调研成果转化,更有针对性地补欠账、抓创新、找出路。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尽心履职。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更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一些工作作风不实、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有的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慢条斯理悠着干;有的习惯于等靠要,不思进取推着干;有的忙忙碌碌、疲于应付,墨守成规照着干;有的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敷衍塞责应付干,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与合格党员的标准背道而驰,也直接影响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作风折射系统行风、影响部门形象。要结合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和整顿工作作风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树牢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要坚定“闯新路、进中游”的决心信心,主动对标、科学立标、勇于夺标,努力提升在全国人社系统中的分量和位次。要深入开展“提标、提速、提效”专项行动,下大力气解决“慢、粗、虚”问题,实现工作节奏由慢向快转变、工作态度由粗向细转变、工作成效由虚向实转变,全面提升工作质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惯性思维、守成求稳心态,创新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各项政策,破解制约人社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恒心干事。人社工作关乎民生、影响民心,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要加强前瞻性思考、科学性谋划,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人社事业发展规律,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立足当下做好人社领域各项工作,也要着眼未来办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做好工作、推动发展。要勇于攻坚克难,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开展基金资金管理问题等专项整治,狠抓突出问题整改,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拼劲和钉钉子、久久为功的韧劲,有效根治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强化系统思维,推深做实党建引领提质、就业扩容提质、社会保障改革提质、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劳动关系治理提质、人社政务服务创优提质等7项工程,既注重“量”的积累,更注重“质”的提升,切实做到就业更充分、保障更有力、兜底更牢固、服务更周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中国组织人事报》刊文 | 树牢为民造福的政绩观,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也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基石。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学习上的成效检验政治上的忠诚,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要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意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前进方向。人社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离群众近、服务群众广,人社部门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深刻理解“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忠心向党、真心为民、尽心履职、恒心干事,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实的举措,推动人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忠心向党。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也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基石。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表面看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的体现,究其根源还是党性锤炼不够、对党不忠诚。绝对忠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清醒则来源于深入系统的学习。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内蒙古工作、人社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政治要件,拿出“挤”的劲头、“钻”的精神,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悟,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以学习上的成效检验政治上的忠诚,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真心为民。“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回顾新时代十年的辉煌历程,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人社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实际工作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劳动权益维护等领域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反映出我们在为民服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要通过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意,作出科学的决策。要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用情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零工市场建设、根治欠薪等民生实事,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拜人民为师,找准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加快调研成果转化,更有针对性地补欠账、抓创新、找出路。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尽心履职。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更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一些工作作风不实、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有的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慢条斯理悠着干;有的习惯于等靠要,不思进取推着干;有的忙忙碌碌、疲于应付,墨守成规照着干;有的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敷衍塞责应付干,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与合格党员的标准背道而驰,也直接影响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作风折射系统行风、影响部门形象。要结合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和整顿工作作风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树牢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要坚定“闯新路、进中游”的决心信心,主动对标、科学立标、勇于夺标,努力提升在全国人社系统中的分量和位次。要深入开展“提标、提速、提效”专项行动,下大力气解决“慢、粗、虚”问题,实现工作节奏由慢向快转变、工作态度由粗向细转变、工作成效由虚向实转变,全面提升工作质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惯性思维、守成求稳心态,创新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各项政策,破解制约人社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恒心干事。人社工作关乎民生、影响民心,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要加强前瞻性思考、科学性谋划,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人社事业发展规律,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立足当下做好人社领域各项工作,也要着眼未来办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做好工作、推动发展。要勇于攻坚克难,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开展基金资金管理问题等专项整治,狠抓突出问题整改,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拼劲和钉钉子、久久为功的韧劲,有效根治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强化系统思维,推深做实党建引领提质、就业扩容提质、社会保障改革提质、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劳动关系治理提质、人社政务服务创优提质等7项工程,既注重“量”的积累,更注重“质”的提升,切实做到就业更充分、保障更有力、兜底更牢固、服务更周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也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基石。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学习上的成效检验政治上的忠诚,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要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意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前进方向。人社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离群众近、服务群众广,人社部门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深刻理解“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忠心向党、真心为民、尽心履职、恒心干事,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实的举措,推动人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忠心向党。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也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基石。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表面看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的体现,究其根源还是党性锤炼不够、对党不忠诚。绝对忠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上的清醒则来源于深入系统的学习。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内蒙古工作、人社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政治要件,拿出“挤”的劲头、“钻”的精神,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悟,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以学习上的成效检验政治上的忠诚,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真心为民。“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回顾新时代十年的辉煌历程,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人社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实际工作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劳动权益维护等领域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反映出我们在为民服务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要通过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意,作出科学的决策。要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用情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零工市场建设、根治欠薪等民生实事,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拜人民为师,找准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加快调研成果转化,更有针对性地补欠账、抓创新、找出路。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尽心履职。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更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一些工作作风不实、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有的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慢条斯理悠着干;有的习惯于等靠要,不思进取推着干;有的忙忙碌碌、疲于应付,墨守成规照着干;有的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敷衍塞责应付干,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与合格党员的标准背道而驰,也直接影响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作风折射系统行风、影响部门形象。要结合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和整顿工作作风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树牢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要坚定“闯新路、进中游”的决心信心,主动对标、科学立标、勇于夺标,努力提升在全国人社系统中的分量和位次。要深入开展“提标、提速、提效”专项行动,下大力气解决“慢、粗、虚”问题,实现工作节奏由慢向快转变、工作态度由粗向细转变、工作成效由虚向实转变,全面提升工作质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惯性思维、守成求稳心态,创新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各项政策,破解制约人社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恒心干事。人社工作关乎民生、影响民心,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要加强前瞻性思考、科学性谋划,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人社事业发展规律,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立足当下做好人社领域各项工作,也要着眼未来办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做好工作、推动发展。要勇于攻坚克难,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开展基金资金管理问题等专项整治,狠抓突出问题整改,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拼劲和钉钉子、久久为功的韧劲,有效根治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强化系统思维,推深做实党建引领提质、就业扩容提质、社会保障改革提质、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劳动关系治理提质、人社政务服务创优提质等7项工程,既注重“量”的积累,更注重“质”的提升,切实做到就业更充分、保障更有力、兜底更牢固、服务更周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