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技支撑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专家服务基层推广实用技术、培养农技人才、促进群众增收,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通过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打破信息壁垒,为基层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4月23日,在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平地泉试验基地,该所所长尹玉和对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如此评价。
今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承办的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首期专家服务基层项目——马铃薯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启动。
4月13日至17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琦等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马铃薯产业领军专家组成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的培训课堂、种薯企业、种植基地,采取"理论授课+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种薯繁育技术、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推动专家到基层服务,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次专家服务基层依托自治区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创新专家服务基地,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需求,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马铃薯品牌影响力。”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塞夫说,“我们要持续做好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服务理念,架好专家与基层沟通的桥梁,推动技术、智力、管理、信息等要素流向基层。”
4月17日,在察右前旗中土农贸马铃薯种植基地,工人们驾驶大型机械在田间忙着种植马铃薯。专家马艳红、刘建刚边查看种植环境、边询问技术操作,还不时与技术人员交流,现场解答相关技术问题。
“马铃薯切种是块茎繁殖的关键技术环节,直接关系到种薯利用率、出苗整齐度及病害防控效果。”马艳红说。
刘建刚介绍了智慧农业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可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竞争力,引导农牧民科学种植增产。
在专家面对面的指导下,种植户掌握了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技术措施。尹玉和说:“我们积极培育推广优质高产自主选育马铃薯新品种,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近150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基地。针对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申报的专家服务需求,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争取,持续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尹小兵说:“专家服务基层不仅是人才智力下沉的纽带,更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对接需求,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以更精准的服务模式释放专家资源潜力,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专家服务团结合产业需求,对80多名农技带头人、企业科技人员、种植大户等开展了含金量十足的技术培训。
“我们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帮助农技人员在种植技巧、设备操作、降本增效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刘建刚说。
“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有针对性,提出的方案很实用,为我们做好马铃薯种植提供了新思路、新点子,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种植大户安志远说。
把技术送到农牧民家门口,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组团式”专家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从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截至目前共开展329期。近3年,500余位高层次专家赴内蒙古百余个旗县、乡镇开展技术指导397场、远程技术指导81场、实地指导621场,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及基层群众16203人次,医治患者5319人次,为服务地区解决技术难题359个,提供合理化建议675个,专家与基层建立合作项目192个,服务惠及基层数十万群众。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大人才人事帮扶力度,安排专家服务基层项目资金120万元,计划组织开展人社部专家服务团项目2期、自治区专家服务团项目10期,涵盖农业、畜牧业、医疗卫生、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等多个行业领域,解决基层生产技术难题,推广技术成果应用、培养培训基层人才等,为基层产业发展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搭上“专属快车”。
“我们把基层一线作为专家人才发挥才智的主战场,引导整合各类人才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所用,赋能产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全区人社部门将持续充分发挥联系服务专家的职能优势,加快推进专家发挥作用载体平台建设,持续创新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畅通专家流动渠道,引导更多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一线,以人才智力赋能乡村振兴,为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专家团“传经送宝”赋能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 “基层科技支撑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专家服务基层推广实用技术、培养农技人才、促进群众增收,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通过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打破信息壁垒,为基层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4月23日,在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平地泉试验基地,该所所长尹玉和对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如此评价。 今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承办的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首期专家服务基层项目——马铃薯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启动。 4月13日至17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琦等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马铃薯产业领军专家组成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的培训课堂、种薯企业、种植基地,采取"理论授课+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种薯繁育技术、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推动专家到基层服务,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次专家服务基层依托自治区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创新专家服务基地,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需求,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马铃薯品牌影响力。”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塞夫说,“我们要持续做好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服务理念,架好专家与基层沟通的桥梁,推动技术、智力、管理、信息等要素流向基层。” 4月17日,在察右前旗中土农贸马铃薯种植基地,工人们驾驶大型机械在田间忙着种植马铃薯。专家马艳红、刘建刚边查看种植环境、边询问技术操作,还不时与技术人员交流,现场解答相关技术问题。 “马铃薯切种是块茎繁殖的关键技术环节,直接关系到种薯利用率、出苗整齐度及病害防控效果。”马艳红说。 刘建刚介绍了智慧农业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可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竞争力,引导农牧民科学种植增产。 在专家面对面的指导下,种植户掌握了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技术措施。尹玉和说:“我们积极培育推广优质高产自主选育马铃薯新品种,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近150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基地。针对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申报的专家服务需求,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争取,持续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尹小兵说:“专家服务基层不仅是人才智力下沉的纽带,更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对接需求,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以更精准的服务模式释放专家资源潜力,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专家服务团结合产业需求,对80多名农技带头人、企业科技人员、种植大户等开展了含金量十足的技术培训。 “我们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帮助农技人员在种植技巧、设备操作、降本增效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刘建刚说。 “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有针对性,提出的方案很实用,为我们做好马铃薯种植提供了新思路、新点子,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种植大户安志远说。 把技术送到农牧民家门口,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组团式”专家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从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截至目前共开展329期。近3年,500余位高层次专家赴内蒙古百余个旗县、乡镇开展技术指导397场、远程技术指导81场、实地指导621场,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及基层群众16203人次,医治患者5319人次,为服务地区解决技术难题359个,提供合理化建议675个,专家与基层建立合作项目192个,服务惠及基层数十万群众。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大人才人事帮扶力度,安排专家服务基层项目资金120万元,计划组织开展人社部专家服务团项目2期、自治区专家服务团项目10期,涵盖农业、畜牧业、医疗卫生、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等多个行业领域,解决基层生产技术难题,推广技术成果应用、培养培训基层人才等,为基层产业发展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搭上“专属快车”。 “我们把基层一线作为专家人才发挥才智的主战场,引导整合各类人才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所用,赋能产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全区人社部门将持续充分发挥联系服务专家的职能优势,加快推进专家发挥作用载体平台建设,持续创新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畅通专家流动渠道,引导更多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一线,以人才智力赋能乡村振兴,为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基层科技支撑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专家服务基层推广实用技术、培养农技人才、促进群众增收,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通过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打破信息壁垒,为基层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力。”4月23日,在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平地泉试验基地,该所所长尹玉和对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如此评价。
今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承办的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首期专家服务基层项目——马铃薯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启动。
4月13日至17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琦等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马铃薯产业领军专家组成示范团,在乌兰察布市的培训课堂、种薯企业、种植基地,采取"理论授课+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种薯繁育技术、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推动专家到基层服务,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次专家服务基层依托自治区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创新专家服务基地,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需求,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升马铃薯品牌影响力。”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塞夫说,“我们要持续做好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服务理念,架好专家与基层沟通的桥梁,推动技术、智力、管理、信息等要素流向基层。”
4月17日,在察右前旗中土农贸马铃薯种植基地,工人们驾驶大型机械在田间忙着种植马铃薯。专家马艳红、刘建刚边查看种植环境、边询问技术操作,还不时与技术人员交流,现场解答相关技术问题。
“马铃薯切种是块茎繁殖的关键技术环节,直接关系到种薯利用率、出苗整齐度及病害防控效果。”马艳红说。
刘建刚介绍了智慧农业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可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竞争力,引导农牧民科学种植增产。
在专家面对面的指导下,种植户掌握了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技术措施。尹玉和说:“我们积极培育推广优质高产自主选育马铃薯新品种,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近150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基地。针对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申报的专家服务需求,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争取,持续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尹小兵说:“专家服务基层不仅是人才智力下沉的纽带,更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对接需求,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领带动作用,以更精准的服务模式释放专家资源潜力,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专家服务团结合产业需求,对80多名农技带头人、企业科技人员、种植大户等开展了含金量十足的技术培训。
“我们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帮助农技人员在种植技巧、设备操作、降本增效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刘建刚说。
“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有针对性,提出的方案很实用,为我们做好马铃薯种植提供了新思路、新点子,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种植大户安志远说。
把技术送到农牧民家门口,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组团式”专家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从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截至目前共开展329期。近3年,500余位高层次专家赴内蒙古百余个旗县、乡镇开展技术指导397场、远程技术指导81场、实地指导621场,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及基层群众16203人次,医治患者5319人次,为服务地区解决技术难题359个,提供合理化建议675个,专家与基层建立合作项目192个,服务惠及基层数十万群众。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大人才人事帮扶力度,安排专家服务基层项目资金120万元,计划组织开展人社部专家服务团项目2期、自治区专家服务团项目10期,涵盖农业、畜牧业、医疗卫生、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等多个行业领域,解决基层生产技术难题,推广技术成果应用、培养培训基层人才等,为基层产业发展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搭上“专属快车”。
“我们把基层一线作为专家人才发挥才智的主战场,引导整合各类人才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所用,赋能产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全区人社部门将持续充分发挥联系服务专家的职能优势,加快推进专家发挥作用载体平台建设,持续创新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畅通专家流动渠道,引导更多高层次专家服务基层一线,以人才智力赋能乡村振兴,为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