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技兴北疆 能动未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为技能精英搭平台

发布时间: 2022-09-21 19:04
【字体大小: 】    

8月26日-2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呼和浩特举行。大赛以“技兴北疆能创未来”为主题,从国赛精选项目、世赛选拔赛项目,到新职业大赛项目、乡村振兴项目、自治区特色项目,设立了5大类50个竞赛项目,共有来自全区各地941名优秀技能选手报名参赛。

在经过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对抗”后,大赛全部50个项目共产生168名金银铜奖选手,其中金银铜奖各56名,317名选手获优胜奖。竞赛描绘的,是内蒙古技能成才、匠心逐梦的时代画像,展现了全区技能人才顽强拼博、永不言弃的精神风貌。

赛场竞技 现场亮点纷呈

这是内蒙古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全区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

走进焊接比赛项目区,焊光四溅,赛场充满着嘶嘶作响的燃弧声。来自乌兰察布市的选手高忠宝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焊接作业。比赛完成后,他长呼了一口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技能大赛,难免有一些紧张。”高忠宝说,在比赛中,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能不能出色完成任务,考验选手的是选手心态。

“焊接比赛项目是传统比赛项目,选手需要按设计图纸要求并综合运用各种焊接工艺完成各类金属材料的对接、组装。竞赛的工件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选手们提出了较高要求。”该项目裁判长表示。

除了传统焊接项目,在国赛精选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项目的比赛场地,来自内蒙古环成技工学校的郝承宇和蒋雪斌正在紧张地验证着车辆故障是否排除完毕。一旦确认无误,他们将带着车辆到专门场地进行综合道路测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未来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设置这类比赛项目,能够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裁判长陶春成介绍。

从包含电工、焊接的传统工业,到涉及快递员、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行业的社会服务业,再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等新兴技术行业,此次比赛项目覆盖领域很全面。“不仅如此,项目设计也颇具地区特色,除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还有民族服饰制作、马头琴制作、奶制品加工等颇具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本次大赛总裁判长刘景凤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深受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爱。在马头琴的制作赛项区,该项目裁判员介绍:“从选材、切割木材,制作琴箱、琴杆、马头等共70多道工序,程序复杂,精细的工艺要求需要选手们对每一步都仔细打磨。”

“本次大赛既有一些新职业、新项目,也有颇具地区民族特色的项目,在引人注目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自治区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晓东说。

磨练技艺 营造技能成才氛围

在碳钢组合件竞赛区,火花四溅,年仅17岁的许浩然正在仰头进行焊接作业。许浩然年龄虽小,却能快速、高质量完成比赛模块,赢得了场边观众的喝彩。

即使发挥出色,许浩然依然有些遗憾。“为了比赛,我备战了四个月,每天都保持高强度的训练。但比赛中我还是有点紧张,感觉最难的是仰脸焊,以后还得加强这方面训练。”许浩然说,练就出色的焊接技术,站在世界舞台上、代表国家出战,是他的梦想。

谈及梦想,今年57岁的民族服饰制作参赛选手玉荣也深有感触。“民族服饰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了丰富的民族精神。”玉荣说,一针一线的背后,都是技艺的反复打磨,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应该被挖掘和弘扬。

这“一老一少”,年龄相差40岁,竞赛项目不同,但对技艺梦想的追求相同。这背后是大量技能人才长期艰苦磨炼、扎实提高技艺的结果,更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生动缩影。

“培养技能人才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技能文化、技能精神深入人心。大赛还能引导社会关注技能、尊重劳动,激发广大劳动者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内蒙古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培训城乡劳动者273.3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由2012年底的123.5万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350.9万人。

创建技能平台 展示民族文化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高平台的技能大赛。不仅同行们的表现让我大开眼界,与全区的技能好手切磋技术,也让我学到很多经验与技艺。通过标准化的考核,我也能能发现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高忠宝高兴地说。

既是技能平台,也是文化平台。在绝技绝活展示区,“塞外瓷韵”瓷艺、芦苇画技艺等,吸引参赛选手和观众驻足。

在乌日尼勒沙艺展示区,沙画艺术家乌日尼勒正在进行沙瓶画技艺展示。通过娴熟的技艺,他将沉睡在草原上的各色沙子组合成草原、蒙古包等图案组成一幅幅极具草原文化特色的沙画、沙瓶画。原本不起眼的沙子被乌日尼勒图制作成了一件件具有草原特色的艺术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沙瓶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将五颜六色的沙子灌入形态各异的玻璃瓶中,不使用任何粘合剂,利用沙子的可塑性,勾勒出各种画面。这很能展现出独特的草原文化。”乌日尼勒说。

“内蒙古文化底蕴厚重,创办绝技绝活展示区也是想借此大赛宣传内蒙古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内蒙古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说。


附件文档:
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技兴北疆 能动未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为技能精英搭平台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朗读

技兴北疆 能动未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为技能精英搭平台,
  8月26日-2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呼和浩特举行。大赛以“技兴北疆能创未来”为主题,从国赛精选项目、世赛选拔赛项目,到新职业大赛项目、乡村振兴项目、自治区特色项目,设立了5大类50个竞赛项目,共有来自全区各地941名优秀技能选手报名参赛。
  在经过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对抗”后,大赛全部50个项目共产生168名金银铜奖选手,其中金银铜奖各56名,317名选手获优胜奖。竞赛描绘的,是内蒙古技能成才、匠心逐梦的时代画像,展现了全区技能人才顽强拼博、永不言弃的精神风貌。
  赛场竞技 现场亮点纷呈
  这是内蒙古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全区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
  走进焊接比赛项目区,焊光四溅,赛场充满着嘶嘶作响的燃弧声。来自乌兰察布市的选手高忠宝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焊接作业。比赛完成后,他长呼了一口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技能大赛,难免有一些紧张。”高忠宝说,在比赛中,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能不能出色完成任务,考验选手的是选手心态。
  “焊接比赛项目是传统比赛项目,选手需要按设计图纸要求并综合运用各种焊接工艺完成各类金属材料的对接、组装。竞赛的工件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选手们提出了较高要求。”该项目裁判长表示。
  除了传统焊接项目,在国赛精选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项目的比赛场地,来自内蒙古环成技工学校的郝承宇和蒋雪斌正在紧张地验证着车辆故障是否排除完毕。一旦确认无误,他们将带着车辆到专门场地进行综合道路测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未来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设置这类比赛项目,能够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裁判长陶春成介绍。
  从包含电工、焊接的传统工业,到涉及快递员、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行业的社会服务业,再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等新兴技术行业,此次比赛项目覆盖领域很全面。“不仅如此,项目设计也颇具地区特色,除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还有民族服饰制作、马头琴制作、奶制品加工等颇具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本次大赛总裁判长刘景凤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深受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爱。在马头琴的制作赛项区,该项目裁判员介绍:“从选材、切割木材,制作琴箱、琴杆、马头等共70多道工序,程序复杂,精细的工艺要求需要选手们对每一步都仔细打磨。”
  “本次大赛既有一些新职业、新项目,也有颇具地区民族特色的项目,在引人注目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自治区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晓东说。
  磨练技艺 营造技能成才氛围
  在碳钢组合件竞赛区,火花四溅,年仅17岁的许浩然正在仰头进行焊接作业。许浩然年龄虽小,却能快速、高质量完成比赛模块,赢得了场边观众的喝彩。
  即使发挥出色,许浩然依然有些遗憾。“为了比赛,我备战了四个月,每天都保持高强度的训练。但比赛中我还是有点紧张,感觉最难的是仰脸焊,以后还得加强这方面训练。”许浩然说,练就出色的焊接技术,站在世界舞台上、代表国家出战,是他的梦想。
  谈及梦想,今年57岁的民族服饰制作参赛选手玉荣也深有感触。“民族服饰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了丰富的民族精神。”玉荣说,一针一线的背后,都是技艺的反复打磨,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应该被挖掘和弘扬。
  这“一老一少”,年龄相差40岁,竞赛项目不同,但对技艺梦想的追求相同。这背后是大量技能人才长期艰苦磨炼、扎实提高技艺的结果,更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生动缩影。
  “培养技能人才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技能文化、技能精神深入人心。大赛还能引导社会关注技能、尊重劳动,激发广大劳动者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内蒙古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培训城乡劳动者273.3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由2012年底的123.5万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350.9万人。
  创建技能平台 展示民族文化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高平台的技能大赛。不仅同行们的表现让我大开眼界,与全区的技能好手切磋技术,也让我学到很多经验与技艺。通过标准化的考核,我也能能发现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高忠宝高兴地说。
  既是技能平台,也是文化平台。在绝技绝活展示区,“塞外瓷韵”瓷艺、芦苇画技艺等,吸引参赛选手和观众驻足。
  在乌日尼勒沙艺展示区,沙画艺术家乌日尼勒正在进行沙瓶画技艺展示。通过娴熟的技艺,他将沉睡在草原上的各色沙子组合成草原、蒙古包等图案组成一幅幅极具草原文化特色的沙画、沙瓶画。原本不起眼的沙子被乌日尼勒图制作成了一件件具有草原特色的艺术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沙瓶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将五颜六色的沙子灌入形态各异的玻璃瓶中,不使用任何粘合剂,利用沙子的可塑性,勾勒出各种画面。这很能展现出独特的草原文化。”乌日尼勒说。
  “内蒙古文化底蕴厚重,创办绝技绝活展示区也是想借此大赛宣传内蒙古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内蒙古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说。
  

8月26日-2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呼和浩特举行。大赛以“技兴北疆能创未来”为主题,从国赛精选项目、世赛选拔赛项目,到新职业大赛项目、乡村振兴项目、自治区特色项目,设立了5大类50个竞赛项目,共有来自全区各地941名优秀技能选手报名参赛。

在经过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对抗”后,大赛全部50个项目共产生168名金银铜奖选手,其中金银铜奖各56名,317名选手获优胜奖。竞赛描绘的,是内蒙古技能成才、匠心逐梦的时代画像,展现了全区技能人才顽强拼博、永不言弃的精神风貌。

赛场竞技 现场亮点纷呈

这是内蒙古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全区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

走进焊接比赛项目区,焊光四溅,赛场充满着嘶嘶作响的燃弧声。来自乌兰察布市的选手高忠宝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焊接作业。比赛完成后,他长呼了一口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技能大赛,难免有一些紧张。”高忠宝说,在比赛中,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能不能出色完成任务,考验选手的是选手心态。

“焊接比赛项目是传统比赛项目,选手需要按设计图纸要求并综合运用各种焊接工艺完成各类金属材料的对接、组装。竞赛的工件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选手们提出了较高要求。”该项目裁判长表示。

除了传统焊接项目,在国赛精选项目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项目的比赛场地,来自内蒙古环成技工学校的郝承宇和蒋雪斌正在紧张地验证着车辆故障是否排除完毕。一旦确认无误,他们将带着车辆到专门场地进行综合道路测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未来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设置这类比赛项目,能够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裁判长陶春成介绍。

从包含电工、焊接的传统工业,到涉及快递员、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行业的社会服务业,再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等新兴技术行业,此次比赛项目覆盖领域很全面。“不仅如此,项目设计也颇具地区特色,除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还有民族服饰制作、马头琴制作、奶制品加工等颇具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本次大赛总裁判长刘景凤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深受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爱。在马头琴的制作赛项区,该项目裁判员介绍:“从选材、切割木材,制作琴箱、琴杆、马头等共70多道工序,程序复杂,精细的工艺要求需要选手们对每一步都仔细打磨。”

“本次大赛既有一些新职业、新项目,也有颇具地区民族特色的项目,在引人注目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自治区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张晓东说。

磨练技艺 营造技能成才氛围

在碳钢组合件竞赛区,火花四溅,年仅17岁的许浩然正在仰头进行焊接作业。许浩然年龄虽小,却能快速、高质量完成比赛模块,赢得了场边观众的喝彩。

即使发挥出色,许浩然依然有些遗憾。“为了比赛,我备战了四个月,每天都保持高强度的训练。但比赛中我还是有点紧张,感觉最难的是仰脸焊,以后还得加强这方面训练。”许浩然说,练就出色的焊接技术,站在世界舞台上、代表国家出战,是他的梦想。

谈及梦想,今年57岁的民族服饰制作参赛选手玉荣也深有感触。“民族服饰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了丰富的民族精神。”玉荣说,一针一线的背后,都是技艺的反复打磨,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应该被挖掘和弘扬。

这“一老一少”,年龄相差40岁,竞赛项目不同,但对技艺梦想的追求相同。这背后是大量技能人才长期艰苦磨炼、扎实提高技艺的结果,更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生动缩影。

“培养技能人才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技能文化、技能精神深入人心。大赛还能引导社会关注技能、尊重劳动,激发广大劳动者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内蒙古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培训城乡劳动者273.3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由2012年底的123.5万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350.9万人。

创建技能平台 展示民族文化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高平台的技能大赛。不仅同行们的表现让我大开眼界,与全区的技能好手切磋技术,也让我学到很多经验与技艺。通过标准化的考核,我也能能发现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高忠宝高兴地说。

既是技能平台,也是文化平台。在绝技绝活展示区,“塞外瓷韵”瓷艺、芦苇画技艺等,吸引参赛选手和观众驻足。

在乌日尼勒沙艺展示区,沙画艺术家乌日尼勒正在进行沙瓶画技艺展示。通过娴熟的技艺,他将沉睡在草原上的各色沙子组合成草原、蒙古包等图案组成一幅幅极具草原文化特色的沙画、沙瓶画。原本不起眼的沙子被乌日尼勒图制作成了一件件具有草原特色的艺术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沙瓶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将五颜六色的沙子灌入形态各异的玻璃瓶中,不使用任何粘合剂,利用沙子的可塑性,勾勒出各种画面。这很能展现出独特的草原文化。”乌日尼勒说。

“内蒙古文化底蕴厚重,创办绝技绝活展示区也是想借此大赛宣传内蒙古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内蒙古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