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内蒙古对博士后人才的政策持续加码,这更坚定了我留在内蒙古的决心和信心。”今年32岁的龚光仪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2025年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进站的博士后,他激动地说:“一进站,公司就安排了低温喷雾干燥法调控益生菌稳态化及工艺关键技术项目研究,而且给的工资、生活补助都非常有优势,我很满意。”
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是推动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建立一个博士后科研站点,相当于布下了一个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截至目前,内蒙古在冶金、矿业、机械、新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设立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内蒙古大学等6所高校设立基础学科、畜牧学、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等31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600余人,为内蒙古自治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搭建重要平台。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年均全职进站人数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66%,内蒙古正逐渐成为博士后群体的“向往之地”,更是高层次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
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内蒙古,是优厚的人才政策、贴心的关怀和完善的培养体系,让这片广袤大地与青年才俊紧密相连,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内蒙古始终把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实施“英才兴蒙”工程,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向“千里马”广发“英雄帖”。2024年,内蒙古对新进站全职博士后发放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助,对出站留蒙博士后给予3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同时支持在站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构建了建站配经费、进站发补贴、在站给资助、出站助科研的全周期博士后培养支持体系,优秀博士后2年在站期间综合收入最高可达百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乌力吉孟和介绍,近年来,内蒙古突出重点领域,打造更有聚集力的博士后科研平台。锚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推荐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目前,内蒙古共有博士后科研平台90个,覆盖内蒙古自治区十六条重点产业链,在站博士后210人,累计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640人。
此外,内蒙古致力于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学术交流、招才引智、博士后乡村服务团等活动,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支持。2024年在包头举办“稀土+”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院士、杰出青年等知名专家学者和博士后“面对面”交流,累计150余人参加;组织参加京津冀蒙博士后与科研人才招收洽谈会,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在巴彦淖尔、赤峰开展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技术培训惠及千余人。同时,各类博士后补贴实行“免审即享”“留蒙即发”,博士后进出站业务实现“一次不跑”“全程网办”。积极向国家推荐内蒙古人员申报资助项目,2022年以来,47名在站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73万元国家级资助,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60%。
放眼内蒙古大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点已成为加速内蒙古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锻造高级技术专家的孵化器。仅2024年,在站博士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41项,发明专利98项,发表论文293篇,4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15万元。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耐智能电气产业园车间,技术人员用激光一分钟内就完成了一块2.5米长、15毫米厚的镀锌板的精准切割。流水线上,不同规格的变电设备正在进行生产组装,这些设备在发电与用电之间、高低压转换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该公司成为开发区第一家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装备制造企业。
在内蒙古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赵东元院士正在指导博士后张鹏飞进行有序介孔晶体半导体材料的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据介绍,有序介孔晶体材料可通过优化电荷长程传输通路,有效提升电荷利用效率。通过调控晶体孔壁的催化位点及能带结构,模仿酶的催化微环境,为合成“改变规则”的先进光合成材料带来巨大机遇。有序介孔晶体器件有望为精确集成分子、原子级光吸收和催化功能单元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在开发出超越自然光合成系统的人工光合成系统的同时有望降低人工光合成系统成本,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太阳能燃料制备、新能源存储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推动内蒙古地区光伏、氢能和太阳能液态燃料产业链升级。
在另外一间实验室,博士后冯丽娜围绕新型癌症有机光诊疗材料的开发,系统性研究有机聚集态光诊疗试剂激发态跃迁衰减调控的核心关键科学问题。通过这一高性能有机光诊疗试剂的研发,有望显著提升癌症筛查和治疗水平,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冶金、机械、新能源、食品科学、农畜产品加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逐渐覆盖内蒙古有资源、有特色、有优势的领域。
而内蒙古也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整合服务资源、畅通服务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持续聚焦博士后工作“质”“量”提升,让人才与内蒙古在携手共进中实现双赢。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人社部门将推动博士后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领博士后助力产业发展,围绕矿产能源、农牧工程等自治区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扩大博士后站点覆盖范围,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加大博士后政策激励力度,出台博士后工作支持政策,加大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方面的倾斜力度,支持优秀博士后人员快速成长。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实施博士后‘进站评审、中期考核、出站答辩’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强博士后合作导师队伍建设,推动博士后队伍成为我区高层次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乌力吉孟和说。
博士后人才“强磁场”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很幸运,内蒙古对博士后人才的政策持续加码,这更坚定了我留在内蒙古的决心和信心。”今年32岁的龚光仪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2025年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进站的博士后,他激动地说:“一进站,公司就安排了低温喷雾干燥法调控益生菌稳态化及工艺关键技术项目研究,而且给的工资、生活补助都非常有优势,我很满意。” 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是推动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建立一个博士后科研站点,相当于布下了一个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截至目前,内蒙古在冶金、矿业、机械、新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设立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内蒙古大学等6所高校设立基础学科、畜牧学、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等31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600余人,为内蒙古自治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搭建重要平台。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年均全职进站人数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66%,内蒙古正逐渐成为博士后群体的“向往之地”,更是高层次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 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内蒙古,是优厚的人才政策、贴心的关怀和完善的培养体系,让这片广袤大地与青年才俊紧密相连,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内蒙古始终把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实施“英才兴蒙”工程,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向“千里马”广发“英雄帖”。2024年,内蒙古对新进站全职博士后发放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助,对出站留蒙博士后给予3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同时支持在站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构建了建站配经费、进站发补贴、在站给资助、出站助科研的全周期博士后培养支持体系,优秀博士后2年在站期间综合收入最高可达百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乌力吉孟和介绍,近年来,内蒙古突出重点领域,打造更有聚集力的博士后科研平台。锚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推荐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目前,内蒙古共有博士后科研平台90个,覆盖内蒙古自治区十六条重点产业链,在站博士后210人,累计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640人。 此外,内蒙古致力于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学术交流、招才引智、博士后乡村服务团等活动,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支持。2024年在包头举办“稀土+”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院士、杰出青年等知名专家学者和博士后“面对面”交流,累计150余人参加;组织参加京津冀蒙博士后与科研人才招收洽谈会,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在巴彦淖尔、赤峰开展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技术培训惠及千余人。同时,各类博士后补贴实行“免审即享”“留蒙即发”,博士后进出站业务实现“一次不跑”“全程网办”。积极向国家推荐内蒙古人员申报资助项目,2022年以来,47名在站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73万元国家级资助,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60%。 放眼内蒙古大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点已成为加速内蒙古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锻造高级技术专家的孵化器。仅2024年,在站博士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41项,发明专利98项,发表论文293篇,4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15万元。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耐智能电气产业园车间,技术人员用激光一分钟内就完成了一块2.5米长、15毫米厚的镀锌板的精准切割。流水线上,不同规格的变电设备正在进行生产组装,这些设备在发电与用电之间、高低压转换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该公司成为开发区第一家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装备制造企业。 在内蒙古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赵东元院士正在指导博士后张鹏飞进行有序介孔晶体半导体材料的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据介绍,有序介孔晶体材料可通过优化电荷长程传输通路,有效提升电荷利用效率。通过调控晶体孔壁的催化位点及能带结构,模仿酶的催化微环境,为合成“改变规则”的先进光合成材料带来巨大机遇。有序介孔晶体器件有望为精确集成分子、原子级光吸收和催化功能单元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在开发出超越自然光合成系统的人工光合成系统的同时有望降低人工光合成系统成本,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太阳能燃料制备、新能源存储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推动内蒙古地区光伏、氢能和太阳能液态燃料产业链升级。 在另外一间实验室,博士后冯丽娜围绕新型癌症有机光诊疗材料的开发,系统性研究有机聚集态光诊疗试剂激发态跃迁衰减调控的核心关键科学问题。通过这一高性能有机光诊疗试剂的研发,有望显著提升癌症筛查和治疗水平,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冶金、机械、新能源、食品科学、农畜产品加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逐渐覆盖内蒙古有资源、有特色、有优势的领域。 而内蒙古也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整合服务资源、畅通服务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持续聚焦博士后工作“质”“量”提升,让人才与内蒙古在携手共进中实现双赢。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人社部门将推动博士后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领博士后助力产业发展,围绕矿产能源、农牧工程等自治区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扩大博士后站点覆盖范围,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加大博士后政策激励力度,出台博士后工作支持政策,加大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方面的倾斜力度,支持优秀博士后人员快速成长。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实施博士后‘进站评审、中期考核、出站答辩’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强博士后合作导师队伍建设,推动博士后队伍成为我区高层次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乌力吉孟和说。
“很幸运,内蒙古对博士后人才的政策持续加码,这更坚定了我留在内蒙古的决心和信心。”今年32岁的龚光仪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2025年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进站的博士后,他激动地说:“一进站,公司就安排了低温喷雾干燥法调控益生菌稳态化及工艺关键技术项目研究,而且给的工资、生活补助都非常有优势,我很满意。”
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是推动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建立一个博士后科研站点,相当于布下了一个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截至目前,内蒙古在冶金、矿业、机械、新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设立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内蒙古大学等6所高校设立基础学科、畜牧学、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等31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600余人,为内蒙古自治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搭建重要平台。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年均全职进站人数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66%,内蒙古正逐渐成为博士后群体的“向往之地”,更是高层次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
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内蒙古,是优厚的人才政策、贴心的关怀和完善的培养体系,让这片广袤大地与青年才俊紧密相连,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内蒙古始终把博士后群体作为战略性人才资源,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实施“英才兴蒙”工程,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向“千里马”广发“英雄帖”。2024年,内蒙古对新进站全职博士后发放每人每年10万元生活补助,对出站留蒙博士后给予3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同时支持在站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构建了建站配经费、进站发补贴、在站给资助、出站助科研的全周期博士后培养支持体系,优秀博士后2年在站期间综合收入最高可达百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乌力吉孟和介绍,近年来,内蒙古突出重点领域,打造更有聚集力的博士后科研平台。锚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推荐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目前,内蒙古共有博士后科研平台90个,覆盖内蒙古自治区十六条重点产业链,在站博士后210人,累计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640人。
此外,内蒙古致力于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博士后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通过学术交流、招才引智、博士后乡村服务团等活动,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支持。2024年在包头举办“稀土+”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院士、杰出青年等知名专家学者和博士后“面对面”交流,累计150余人参加;组织参加京津冀蒙博士后与科研人才招收洽谈会,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在巴彦淖尔、赤峰开展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技术培训惠及千余人。同时,各类博士后补贴实行“免审即享”“留蒙即发”,博士后进出站业务实现“一次不跑”“全程网办”。积极向国家推荐内蒙古人员申报资助项目,2022年以来,47名在站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73万元国家级资助,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60%。
放眼内蒙古大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点已成为加速内蒙古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锻造高级技术专家的孵化器。仅2024年,在站博士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41项,发明专利98项,发表论文293篇,4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15万元。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耐智能电气产业园车间,技术人员用激光一分钟内就完成了一块2.5米长、15毫米厚的镀锌板的精准切割。流水线上,不同规格的变电设备正在进行生产组装,这些设备在发电与用电之间、高低压转换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该公司成为开发区第一家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装备制造企业。
在内蒙古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赵东元院士正在指导博士后张鹏飞进行有序介孔晶体半导体材料的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据介绍,有序介孔晶体材料可通过优化电荷长程传输通路,有效提升电荷利用效率。通过调控晶体孔壁的催化位点及能带结构,模仿酶的催化微环境,为合成“改变规则”的先进光合成材料带来巨大机遇。有序介孔晶体器件有望为精确集成分子、原子级光吸收和催化功能单元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在开发出超越自然光合成系统的人工光合成系统的同时有望降低人工光合成系统成本,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太阳能燃料制备、新能源存储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推动内蒙古地区光伏、氢能和太阳能液态燃料产业链升级。
在另外一间实验室,博士后冯丽娜围绕新型癌症有机光诊疗材料的开发,系统性研究有机聚集态光诊疗试剂激发态跃迁衰减调控的核心关键科学问题。通过这一高性能有机光诊疗试剂的研发,有望显著提升癌症筛查和治疗水平,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冶金、机械、新能源、食品科学、农畜产品加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逐渐覆盖内蒙古有资源、有特色、有优势的领域。
而内蒙古也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整合服务资源、畅通服务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持续聚焦博士后工作“质”“量”提升,让人才与内蒙古在携手共进中实现双赢。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人社部门将推动博士后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领博士后助力产业发展,围绕矿产能源、农牧工程等自治区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扩大博士后站点覆盖范围,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加大博士后政策激励力度,出台博士后工作支持政策,加大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方面的倾斜力度,支持优秀博士后人员快速成长。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实施博士后‘进站评审、中期考核、出站答辩’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强博士后合作导师队伍建设,推动博士后队伍成为我区高层次战略人才力量‘蓄水池’。”乌力吉孟和说。